系统流小说【xitongliuxs.com】第一时间更新《逍遥大亨》最新章节。
兵出身的,但外婆却是根正苗红的烈士军属。外婆的父亲就是当年解放天衢市的时候牺牲的,因此外婆在天衢市读完高中之后就留在了天衢市,棉纺厂建厂的时候,她老人家也来参与建厂。
老两口都是国棉厂建厂的时候就来到这里的,他们俩在这里相识相爱,最终组成了家庭,并且有了四个孩子。杨靖的老妈排行老二,她上面还有一个大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以及最小的一个弟弟。
那时候,杨靖的外公一家人除了杨靖他舅舅因为岁数小没有在国棉厂上班之外,其他六口人都在国棉厂上班,甚至就连杨靖的大姨夫也是这个厂子的一名职工。可谓是全家皆是纺织工人。
杨靖就是在国棉厂医院出生的,他在那里出生,上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高中才离开国棉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国棉厂在杨靖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中,占据着无法被超越的地位。
杨靖小时候的时候,国棉厂的效益还是最好的时候,因此他的童年在国棉厂过得非常好。
当他上高中后全家搬离了国棉厂之后,国棉厂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杨靖上大学那会儿,曾经辉煌一时的天衢一棉甚至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了,曾经六千多人的大厂子,竟然还剩下不足一千五百人。
甚至杨靖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和老妈通电话,也谈起过这个厂子,结果娘儿俩在电话里很是唏嘘了一阵子。这两年的国棉厂,甚至连给工人交保险的钱都赚不出来,眼看着厂子就要关门大吉了。
可是厂子不行了,那些当年为厂子的红火立过大功的老职工却无法离开这个厂子。他们的家就在厂子的宿舍区,他们哪儿也去不了。
杨靖的外公和外婆就是这群老职工中的典型代表。
杨靖的外公和外婆所居住的那套六十七平米大的小三居,是杨靖出生的那年搬进去的。现在看起来,那种楼房的布局是非常的不合理,而且面积还特别小,但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房子就算是顶级的楼房了。
九二年那会儿,天衢市就没几座宿舍楼,大部分老百姓还是住平房呢。
可是,随着时代在快速发展,原来被所有人羡慕的楼房,也渐渐地变成了落后的代名词。要不是国棉厂大院里依然还有非常出名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是名符其实的优质学区房,这里的房子恐怕早就变得不值钱了。
杨靖从小就是在外公外婆居住的那套楼房里长大的。对于那套楼房,杨靖当然充满了感情。
车子很快就从外环路上下来了,没一会儿的工夫就停在了国棉厂医院的门口。国棉厂医院就在曾经辉煌一时的国棉厂大门口的南侧。
杨靖付钱下车之后,看着那扇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门,大门上那几个启功老先生书写的“天衢市第一棉纺织厂”的金色大字虽然还在,但其中的光辉却已经如同这个厂子一样,再也看不到了。
把目光收回来,杨靖拉着行李箱没有先进医院,而是去了医院对门的农村信用社,在那里面停留了一会儿之后,这才拉着行李箱向医院走去。
越接近医院,杨靖就越有点胆怯。
虽然这里不是家,但马上就要见到两年不曾见过的亲人,所谓的近家情怯说的就是这个吧
s:鞠躬感谢“hgtyqwas”200的打赏,“灯火见人家”、“冰镇八度”、“紫炎天骄”、“孤独南风”各自100的打赏。
第六十六章岁月不饶人
国棉厂医院原本是国棉厂的内部职工医院,以前在厂大门里面的宿舍区,介于生产区和生活区之间的主干道旁边。那时候的国棉厂医院是厂子提供资金,职工和职工家属在那里看病花钱很少,一些工龄足够大的老职工看病甚至不花钱。
这就是当年国棉厂的福利之一。
后来国棉厂入不敷出,医院也就渐渐地没人管了。可医院上下好歹也有百十口子人呢,总不能饿死吧于是在国棉厂第一次改制之后,国棉厂医院就被现在的刘如峰院长单独的承包了起来,同时这位颇有魄力的院长筹集资金,在场外现在这个地方建起了一座五层楼的新医院,不仅依然厂内部的职工优惠看病,还开始对外营业搞创收。
虽然碍于医生的资质问题,国棉厂医院看不了什么大病,但守着拥有几千名岁数超过六十岁的老退休工人的国棉厂宿舍,每年光是给老人输液、做康复,就足以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了。再通过对外看病,这家医院现在发展的还算是不错的。
国棉厂是一家拥有六十来年历史的国营老厂子,宿舍区自然也就少不了离退休的老工人。这些老工人岁数大了,身上的毛病自然少不了。
就好像杨靖的外婆,今年虚着八十岁了,这要是在古代,那可是见了皇帝都可以不跪的老寿星了。
但在现在,这个岁数的老人越来越多。而老人到了这个岁数之后,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毛病全都冒出来了。
杨靖的外婆得了一种很让人头疼的病,这种病的学名叫做血栓脑微血管病。
这种病是属于脑血栓病症的一种,但与普通意义上的脑血栓又不太一样。
一般而言,人得了脑血栓,厉害点的就是梗这里、梗那里,不是说不出话来就是行动不了。杨靖的外婆可倒好,她虽然也是脑血栓,但症状却并不明显,但全身都有脑血栓的轻微症状。
通常而言,脑血栓病人发病的时候是脑部某一个部位的血管被梗死,体现在脑ct或者脑核磁共振影片上就是脑子发生梗死的部位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大块黑斑。
可杨靖外婆的脑ct和脑核磁共振的影片上,出现的却并不是大块的黑斑,她的影片上出现的是很多的状如小米粒一般的小黑斑,虽然梗死的面积不大,可数量却很多。
用医生的话来讲,这就是典型的血栓性脑微血管病。
得了这种病的病人不会如大部分脑梗病人那样出现半瘫或者无法说话的严重病症,可一旦得了这种病,病人的走路、说话、吃饭等一切日常行动就会越来越困难。
就好像杨靖的外婆,得了这种病已经有好几年了,前几年还算可以,可这两年,老人家的病情是越来越严重,现在走路是越来越困难,腿部明明有充足的力量,但就是迈不开步,腿部不受大脑的支配了。吃饭的时候也老是呛咳,吃十口饭能呛咳六七次,到现在,老人家不仅呛咳,连吞咽都有些困难了。
可偏偏这种病以目前的医疗技术而言又没有办法根治,只能每年进行两次输液通血管来维持。
外婆输液的病房在医院的四楼神经内科病房,这个杨靖倒是知道。在去伦敦之前,外婆每年两次的通血管都是在这个楼层住院。
到了四楼,到了护士站问了一下,才知道外婆住在最南边的29病床。
医院的小护士也挺纳闷的这个长得挺帅气,穿的也挺时髦的帅哥怎么还拖着行李箱来看病人呢
站在病房外面,杨靖深吸了一口气,正要推开病房门呢,结果门却从里面被打开了。
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了杨靖的面前。
杨靖的小姨李蕊正端着尿盆向外走,很显然,小姨这是准备给老太太倒尿盆去。
小姨也楞了一下,随即惊喜的说道:“哎呀,是小靖回来了啊”
杨靖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小姨,是我回来了。”
小姨很高兴,但手里还端着尿盆呢,也没办法给这个外甥来一个拥抱,于是兴奋的冲着里面说道:“姐,你儿子回来了,你快出来看看,我这正忙着呢。”
说完,小姨就端着尿盆闪开了门口,下一刻,伴随着一阵旋风,老妈李萍的身影顿时如同瞬移般出现在了病房门口。
老妈的脸上全是惊喜的神色,很显然,杨靖这个做儿子的搞出来的惊喜非常成功,可以打十分。
老妈在门口愣了大约不到05秒,然后伴随着一声惊喜的“啊”,一把就抱住了杨靖。
感受着怀里那熟悉的温暖,杨靖的眼眶子不由自主的红了。
小姨微微一笑,端着尿盆快速向着厕所的方向走去,把时间和空间留给了这对两年多没有见面的母子。
“妈,您还好吧”
“我挺好的,小靖,你怎么不声不响的就回来了呢不是说好了回国前通知家里一声吗”老妈放开了儿子,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摸着杨靖的脸颊。
“你这个头是越来越高了,妈都快摸不到你的头了”老妈的眼睛同样红红的,泪珠子不由自主的往下掉。
杨靖伸出手轻轻的擦了擦老妈的脸颊,笑着说道:“妈,我都二十五了,不是小孩子了,回家还用专门通知您吗”
老妈笑着捶打了儿子的胸口一下,这才拉着儿子的手说道:“好啦,别戳在门口了,有话进去说,你姥姥见到你肯定也很高兴。”
杨靖点了点头,跟着老妈走进了病房。
果然,正躺在病床上输液的外婆在看到杨靖之后,满是皱纹的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小靖回来啦快过来让姥姥看看。”
老太太一边说,一边就试图用另外一只手把身体撑起来,杨靖赶忙放下了手里的行李箱上前两步,用手臂揽住了外婆的后背,微微一用力就把外婆扶了起来。
这个过程,杨靖的心中不由得又是一酸。
外婆比以前又轻了很多,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很多,果然是岁月不饶人啊
s:鞠躬感谢“骑着乌龟上天庭”2300的打赏,“封小杰”500的打赏,“紫炎天骄”、“hgtyqwas”100的打赏。
第六十七章外公
杨靖的突然回家,让外婆非常非常的高兴。
老太太坐起身来之后,那只没有扎针的手就一直抓着杨靖的手不放开,看外孙子的眼神也是如此的温暖。
小姨回来之后,一家四口就这么在病房里聊了起来,这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幸好这间病房是一个双人间,而且另外一个病床没有病人住,外婆就相当于住在单人病房里。
一直到护士来给换药,外婆这才擦了擦不知道流了多少次眼泪的眼,对杨靖说道:“小靖啊,别在这里陪我这个老太婆说话了,回家看看你姥爷和你舅舅吧。”
听到老太太这么说,老妈也点头说道:“是啊,小靖,再有这一瓶就输完了,你先回去吧。等这瓶药输完了,你舅舅开车来接你姥姥,每天都是这样的。”
这个情况杨靖倒是清楚。像外婆这种通血管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在医院过夜的,虽然是办的住院,但通常都是早晨老舅开车把外婆送到医院,然后输一上午,到中午输完了就回家。
之前外婆通血管都是这么过来的。
杨靖点头说道:“那好,那我就先回去。一会儿我先买点好吃的,让我舅舅给我做。两年多没吃到我舅舅做的饭菜了,可馋死我了。”
小姨笑着说道:“那感情好,今天中午又能跟着杨靖沾光喽”
老李家,也就是杨靖老妈的娘家有一个光荣的传统,那就是女的不怎么做饭,做饭的事情全都是老爷们的事儿。
老李家除了老爷子,也就是杨靖的外公之外,其他的男士都是做菜的一把好手。从杨靖的大姨夫开始,杨靖的老爸、小姨夫还有老舅,做的饭菜都格外的好吃。
结果到了杨靖这一辈,杨靖身为老李家第三代的唯一男性,也不知道是遗传啊还是平时见多了姨夫、老舅做饭的方法,反正杨靖对于做菜这一块也是无师自通,虽然做的饭菜的味道不如老舅和姨夫他们那么好,但在他这个岁数的年轻人当中,也算是数得着了。
要不然胖子这两年也不会被杨靖给把胃口养刁了。
拉着行李箱出了医院,杨靖快步向家走去。医院离家并不算很远,只有七百多米的距离,十分钟足够杨靖走到家了。
一回家,老舅李龙见到亲外甥之后,果然是兴奋的不得了,不过让杨靖感到心酸的是,外公竟然不认识自己了。
看着外公那张浑浑噩噩的脸,杨靖的心再一次的抽了起来。
没办法,外公是属于典型的脑外科手术后遗症,脑子的右前额叶部位因为脑出血做开颅手术受到了不可逆的创伤,结果导致了老爷子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以前外公的身体非常的棒,因为是当兵出身,后来转业之后进了国棉厂成为了一名工人,但外公当年在部队里练就的一身技能却是没有忘下。
据老舅讲,外公当年哪怕是进厂当了工人,但每个周日都会和一群老哥们出去“打猫儿”,也就打野兔子。在天衢当地,把野兔子都称为“猫儿”。
外公那时候打猫儿杨靖没见过,但小时候老舅经常给杨靖讲那时候的事情。
外公自己会做枪,当然不是那种有膛线打子弹的步枪,是那种比较简单的土枪,也就是打铁砂的散弹枪。
据老舅说,那时候家里有三把枪,都是老爷子亲手打造出来的,家里还养着一条细狗子。每到周末老爷子休班的时候,老爷子就会骑着二八大金鹿自行车,车子大梁上安放着一个小座位,那是老舅的专座,那条细狗子拴着绳在前面跑,枪就插在后座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会儿,国棉厂的效益还不行呢,人们生活普遍困难。那时候外公和外婆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才六十多块钱,却要养活一家七口人当时老妈的外婆还活着
天才一秒记住【系统流小说】地址:xitongliuxs.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