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系统流小说xitongliu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到东直门桥,杨靖才下了车。沿着二环路稍微向南走一点,就是地铁二号线的东直门车站。
清晨时分的机场高速还是比较好跑的,从机场跑到东直门,也不过才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
五点半,燕京的地铁已经开始运营了。杨靖买了票在东直门站等了几分钟,就坐上了地铁。到了宣武门转乘地铁四号线,没几分钟就到达了燕京南站。
从燕京回家,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在燕京南站乘坐高铁。一个小时二十二分钟,时速高达三百多公里的高铁就能把杨靖从燕京送到老家天衢市。
杨靖抵达燕京南站的时候已经是六点多了,第一班从燕京南到天衢东的高铁票是买不上了,不过在七点十分的时候还有一趟,杨靖很顺利的购买到了那趟车次的车票,在候车室等了没多久,就检票上了这趟列车。
上了火车之后,杨靖这才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安稳了下来,心中反而更加的急迫了。
现在杨靖只觉得自己目前的情况和王杰所唱的那首回家是如此的相像。
“我走在清晨六点无人的街,带着一身疲倦,昨夜的沧桑匆忙,早已麻木在不知名的世界,微凉的风吹着我凌乱的头发,手中行囊折磨我沉重的步伐,忽然看见车站里熟悉的画面,装满游子的梦想还有莫名的忧伤回家的渴望又让我热泪满眶,古老的歌曲有多久不曾大声唱”
杨靖坐在座位上,双眼隔着车窗玻璃没有焦距的看着外面,低声哼唱着这首和他岁数一样大的歌曲,眼眶子不由自主的开始发酸。
从昨天到现在,差不多一整天的时间,自己跨越了整个欧亚大陆,从欧洲的最西端到达了亚洲的最东端,横跨8160公里的直线距离。
现在,家,就在前方三百多公里的地方,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回家的杨靖,当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那份思念了
“小伙子,你没事吧”座位对面的一个有点苍老的声音把杨靖从对家的思念中惊醒了过来。
扭过头一看,是一个大约六十多岁的老年人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丫头,那老人的眼中充满了关心的探寻,那个梳着两个朝天辫小丫头则一脸好奇的盯着杨靖。
看到杨靖看自己,小丫头害羞的笑了笑,一头扎进了老人的怀里。
杨靖擦拭了一下眼角,笑着说道:“大爷,我没事,就是快到家了,心中颇有些感触罢了。”
“小伙子,你这是在燕京打工还是上学”老人看到杨靖没事,放心了许多,热情的和杨靖攀谈起来。
“我不在燕京,我是今天凌晨四点多才从伦敦飞到燕京的,我在伦敦上学,已经两年多没有回家了,现在毕业了,终于可以回家了。”
“呦,想不到你还是个海归呢”老人开了一个小玩笑,然后扒拉着怀里小丫头的脑袋说道:“倩倩,叫叔叔,爷爷怎么教的你忘了吗要有礼貌。”
小丫头怯生生的看着杨靖,犹豫了一会儿,这才小声的叫了一声“叔叔”。
杨靖笑眯眯的从双肩包里摸出了两块巧克力递了过去,说道:“倩倩真乖,这是叔叔在伦敦买的巧克力,你喜欢吃就拿着吃吧。”
小丫头抬头看了看爷爷,发现爷爷并没有反对的意思,这才喜滋滋的抓过了那两块巧克力,冲着杨靖甜甜的说了一声:“谢谢叔叔。”
s:鞠躬感谢“灯火见人家”100的打赏
第六十四章熟悉、亲切
天衢市有两个火车站,一个在老市区,一个在xc区。
老市区那座始建于1908年的火车站,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在高铁时代到来之前,那座火车站就是天衢市的门户。
只可惜,更快、更舒服的高铁时代来临了,现在那座老火车站只能承担一些货运任务和少数普通客车客运任务。
而修建于2010年的天衢东站,是专门为高铁修建的一座火车站,是京沪高铁沿线地级市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火车站。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设施先进程度,都要远远超过了市区的老火车站。
杨靖之前在金陵上大学的时候,每年都要从这座火车站乘坐高铁,因此他对这座火车站要更熟悉一些。
下了车,跟随着不算多的人流走出了天衢东站,一出站口,那种熟悉的感觉立刻就扑面而来。
无论是那略显干燥的空气还是周围那熟悉的语音,都让杨靖再次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
呆呆的站在出站口一边,杨靖有些贪婪的呼吸着,原本那嘈杂的声音此时也是显得如此的亲切。
两年了已经足足两年多没有呼吸到这样熟悉的空气,没有听到这么亲切的声音了。
“师傅,打车吗到汽车站和老火车站三十块钱就能走。”
一个带着天衢独特口音的问话声硬生生的打断了杨靖的享受,这让杨靖很不满。
瞥了那位出租车司机一眼,杨靖没搭理他。
不过,能干出租车司机的,脸皮早就已经练就出来了,那位司机也不以为忤,继续笑呵呵的说道:“师傅,你到哪儿去啊坐我这车吧,保准既安全又舒服,还省钱。”
“唉,老师,去哪儿啊坐我这车吧”
“师傅,我的车就停在那边”
几乎是在短短的十几秒钟之间,已经有五六个出租车司机拥了上来,一个个的都用一种期盼的声音问杨靖。
也怪不得这些司机都把目光瞄准了杨靖,在回国之前,杨靖奢侈了一把,在伦敦花了八千多镑买了一身阿玛尼的休闲西装和风衣,而且杨靖本身身材不错,十足的一个衣服架子,再加上在国外留学这两年养成的那种气质,这身衣服穿在他身上很出那种味道。
用天衢话来讲,那就是很抓人眼球。
尤其是杨靖在抬手间不经意的露出了那块价值几百万美元的百达翡丽铂世界时腕表,更是让他在无形中增添了无数的魅力。
即便是在国外,也有很多人认不出来杨靖手腕上戴的那块表,更别说国内了。别说这块表了,恐怕就是百达翡丽这个牌子,在国内普通老百姓中,也有绝大部分人认不出来。
但名表就是名表,尤其是科蒂尔大师亲手打造的名表,就算是认不出来也能看出这块表的不凡。名表就和名车一样,有的名车你认不出来是什么牌子的,但一看就知道这绝对是一辆好车。
名表同样如此。
和国内流行的高仿表相比,科蒂尔大师打造的这块百达翡丽铂世界时腕表就好像是屹立在鸡群中的那头鹤,就算看不出来那头鹤是一头丹顶鹤,但鹤就是鹤,永远是鸡无法比拟的。
天衢这边的出租车司机就是这样,尤其是在火车站和长途客运中心附近“蹲点”的出租车司机,只要看到有客人,不管人家坐不坐车,这帮家伙都会一股脑的围上去。
坐不坐车先另说着,上去打个招呼问一下,万一人家坐车呢这就是一个活啊。
现在天衢的出租车行业也不好干,典型的僧多粥少。
小城城区总共才不到六十万人,可出正规的租车就有2700多辆,再加上最近流行的滴滴打车以及那些没有正规出租车手续的黑车,小城的出租车能好干了才怪。
这么多出租车司机围着自己,这让杨靖既感到有些烦恼又有些亲切。
前几年在金陵上大学的时候,每次从金陵回到天衢,一出高铁站站口,都能遇到这种情况。
有些意志比较坚定的出租车司机哪怕你说明不坐出租车了,他也会坚持不懈的跟着你,在你的耳边喋喋不休的念叨着“坐我的车吧”之类的话,让人烦不胜烦。
这种情况在杨靖去伦敦的这两年间就不曾再遇到过了,现在乍一遇到,恍惚间杨靖仿佛又回到了两年前。
定了定神,杨靖冲着那个第一个对自己说话的出租车司机招了招手,问道:“到十三局东区多少钱”
天衢东站位于开发区的最东边,虽然后来天衢市又把更东边的下属县将陵划成了陵城区,让天衢东站成为了陵城区和开发区之间的中间,但这里毕竟开发时间还太短,比起老市区的繁华还差得远。因此从天衢东站打车回市区,通常情况下出租车很少有打表的,只是商定一个价格,双方觉得都合适,那就上车走人。
杨靖的家就在原来的水电第十三工程局的宿舍,杨靖的老爸杨秀平是十三局的员工,后来十三局盖楼,职工买楼便宜,杨靖他爸就在那里买了一套三居室的楼房,一家人就离开了一棉宿舍,搬到了那里居住。
十三局宿舍在市区老火车站和长途客运中心的东边,因此从天衢东站打车去那里要比去老火车站便宜一些。
那司机想了想,又看了看周围那群同行,低声说道:“二十五就跑。”
杨靖点了点头,示意那位司机先走,他拉着手提箱直接就跟在了后面。
周围的司机一看没活了,一哄而散,各自找各自的位置蹲着去了。
上了车之后,杨靖忽然想到老妈现在退休了,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是在外公家,于是掏出了手机,选择了国内那张手机卡,这才拨出号码。
“妈,你现在在哪儿呢”
“我在你姥姥这边呢,你姥姥又住院了,你舅舅一个人忙不过来,我过来帮帮忙。”
“啊我姥姥怎么了”杨靖有点着急。从小最疼杨靖的就是外公和外婆,杨靖可以说是被外公和外婆一把屎一把尿给拉扯起来的。
“没什么,就是老毛病了,去医院输液通血管,每年两次,你不是知道吗”
“是在国棉厂医院吗”
“嗯,就是在那里输液,我现在正在这儿守着你姥姥呢。”
挂掉了电话,杨靖对司机说道:“师傅,咱们直接去一棉吧。”
那司机点头说道:“好嘞,不过这价钱可就得加点了。到一棉得四十块,你看行吗”
杨靖点了点头说道:“四十就四十,不过你走外环吧,走外环快。”
司机笑道:“你就是不说,我也准备走外环呢坐好了,半个小时之内准到”
s:鞠躬感谢“冰镇八度”200的打赏,“灯火见人家”、“骑着乌龟上天庭”100的打赏。
第六十五章近家情怯
天衢市的第一棉纺织厂,是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国有大型企业,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天衢一棉曾经着实红火过将近二十年,最巅峰的时候,这个厂拥有六千多名职工,产能和盈利在全国纺织行业中高居第二位。
那个时候因为盈利很高,所以国棉厂的福利待遇好的能让天衢市绝大部分的老百姓红眼。厂子给职工盖宿舍楼,厂子内部有自己的医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和职工技校,厂内食堂和厂外食堂每天都能给职工和职工家属提供味美价廉的食品,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天衢市,绝对是蝎子拉屎独一份的。
那时候天衢市绝大部分的老百姓一提国棉厂,都是一脸的羡慕,当时就算是华能电厂在天衢建厂,都没有人选择去电厂而是选择去国棉厂,结果这些人后来都后悔的不要不要的。
杨靖的小姨就是这一批人中的一个。
杨靖的小姨是八八年高中毕业的,就他小姨那学习成绩,考大学别说门了,就连窗户都没有,于是小姨在毕业之后就直接要参加工。
那时候,因为天衢市的铁路交通特别的便利,京沪线和石德线这两条铁路线在天衢市交汇,于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上市公司华能国际就准备借助天衢市的便利交通条件,在天衢市的西边靠近鲁省和冀省交界的地方建造一座大型的火力发电厂。
这个项目要是放到现在,恐怕项目还没有开工,各种各样的关系就会把新厂子的职工位置全都占满了。可偏偏,在那个时候,即便是电厂都快建好了,可工人愣是招不全。
为啥,就是因为当时天衢市有一个第一棉纺厂,适龄和应届毕业生的第一选择是国棉厂而不是火电厂。
用那个时代的人的话来讲,去那种厂子干啥看锅炉吗那是没文化的人才去的地方。
杨靖的小姨那个时候要是去发电厂的话,甚至连考试都不用,直接就能进去,成为一名发电工人。结果那时候因为一家人都在国棉厂上班,再加上那时候国棉厂的工资确实是整个天衢市首屈一指的,结果小姨就去了国棉厂。
然后,当华能电厂建好之后,那效益简直就是突破天际,华能电厂的职工成为了天衢市老百姓最羡慕的一群人,而棉纺行业因为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棉纺厂后来的接班人老是往自己怀里揽东西,结果曾经辉煌一时的国棉厂开始逐渐走下坡路。
那个时候能有机会进入到电厂而没有去,选择了国棉厂的人都后悔一辈子。
杨靖的小姨就是这一批人中的一个。
杨靖的外公和外婆老家都不是天衢市的,外公的祖籍在首都,外婆的祖籍在隔壁的冀省。后来冀省的衡水曾经出过一个全国闻名的邓庄公社,外婆的老家就是邓庄公社的
外公当年是当兵出来的,他老人家五四年就出来当兵了,当时当兵的地点就在天衢市的第二十六集团军医院。退伍后,外公并没有回祖籍,那时候的首都可不像现在的首都,再加上正赶上闹三年自然灾害,外公就主动留在了天衢市,帮助国家建设天衢市第一棉纺织厂。
外婆虽然不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