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洒在药园里,人参舒展着翠绿的叶片,享受着温暖的日光。他是这片药园里最尊贵的存在,每一根须子都透着金黄色的光泽,散发着淡淡的药香。
"哼,这些凡夫俗子。"人参瞥了一眼不远处正在忙碌的药农,不屑地抖了抖叶片。他可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上品,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这样的身份,岂是那些普通药材能比的?
不远处,白术正挺直腰杆,努力吸收着土壤中的养分。他的叶片宽大厚实,根系发达,牢牢地抓住脚下的土地。作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要药,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哗啦"一声,茯苓从土里探出头来。他生性活泼,最喜欢在土壤中钻来钻去。虽然外表朴实无华,但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他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喂,新来的,别挡着我的阳光。"人参不满地冲着茯苓喊道。茯苓缩了缩脖子,正要躲开,却听见一个温和的声音:
"大家都是药材,何必如此?"
甘草摇曳着紫色的花序,缓缓走来。他性情温和,善于调和诸药,在《伤寒论》中常有他的身影。此刻,他正用根系感受着土壤的湿度,准备在干旱时分泌甘甜的汁液。
人参冷哼一声:"就凭你们这些下品,也配与我相提并论?"
白术皱了皱眉:"《本草经集注》有云:'药有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我们各有所长,何必妄自尊大?"
茯苓转了转眼珠,笑嘻嘻地说:"就是就是,我虽然喜欢到处跑,但也能帮你们疏通土壤呢。"
甘草轻轻摇晃着叶片:"《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我们虽然性情不同,但都是天地所生,何必分什么高低贵贱?"
正当四位药材争论之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药园的主人李大夫匆匆跑来,面色凝重。他手中握着一卷医书,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不好了,城中爆发瘟疫,许多百姓上吐下泻,气虚乏力。"李大夫翻动着医书,"需要一味补气健脾的方子......"
四位药材顿时安静下来。人参挺直了腰杆:"当然是用我,我可是大补元气......"
"不行,"李大夫摇头,"单用人参太过温燥,恐伤阴液。《金匮要略》有云:'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需要配伍使用。"
白术上前一步:"我可以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也不够,"李大夫继续摇头,"《温病条辨》中说:'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需要利水渗湿之品。"
茯苓连忙说:"我可以利水渗湿......"
"还差一味,"李大夫眉头紧锁,"《伤寒论》有言:'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需要一味调和诸药的使药。"
甘草轻声说:"我可以......"
李大夫眼前一亮:"妙啊!人参为君,大补元气;白术为臣,健脾燥湿;茯苓为佐,利水渗湿;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这正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的四君子汤!"
四位药材面面相觑。人参冷哼一声:"要我与他配伍?"白术皱眉:"与他同用?"茯苓吐了吐舌头:"有意思。"甘草温和地说:"为了治病救人,我们应当放下成见。"
李大夫已经开始准备煎药的工具。他将四味药材放在一起,倒入清水,开始煎煮。
"啊!好烫!"人参第一个叫起来,"这水温太高了!"
白术强忍着不适:"《本草纲目》说煎药要用文火慢煎......"
茯苓在沸水中翻滚:"我觉得挺舒服的......"
甘草轻声安抚:"忍一忍,药效才能出来......"
随着水温升高,四味药材开始发生变化。人参的苦味最先溢出,白术的香气紧随其后,茯苓的淡香若隐若现,甘草的甘甜最后调和。
"不行!"人参突然大叫,"我的药性太强,会压制他们的!"
白术也感觉到了不适:"我的燥性太盛,会伤阴液......"
茯苓在水中沉浮:"我觉得......有点晕......"
甘草努力释放着甘甜:"大家别急,我来调和......"
李大夫看着药汤的颜色,又尝了尝味道,摇头道:"不行,药性太过温燥,需要调整比例。"
他重新取来四位药材,这次减少了人参的量,增加了白术和茯苓的比例。
"凭什么减少我?"人参不满地说。
"因为你是君药,"李大夫解释,"《医学入门》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又次之'。但你的药性太强,需要适当减少。"
第二次煎煮,药汤的颜色变得柔和了许多。四位药材在水中交融,药性渐渐调和。
人参感受到白术的健脾之力,惊讶地说:"原来你的燥湿之力如此精妙......"
白术也感受到了茯苓的利水之效:"你的渗湿之力,正好化解了我的燥性......"
茯苓在甘甜的汤汁中舒展:"甘草的甘甜,让整个药汤都变得温和了......"
甘草轻声说:"这就是《黄帝内经》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我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李大夫终于露出了笑容:"成了!这才是真正的四君子汤!"
他将药汤分发给患病的百姓。很快,上吐下泻的症状得到了缓解,气虚乏力的患者也恢复了精神。
四位药材看着康复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
人参收起了傲气:"原来,我并非无所不能......"
白术也放下了固执:"需要你们的配合,我的药性才能发挥得更好......"
茯苓不再嬉闹:"原来,我们是一个整体......"
甘草依旧温和:"这就是中医配伍的精髓啊......"
从此,四位药材明白了君臣佐使的道理。他们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这剂流传千古的四君子汤。
每当有人需要补气健脾时,他们就会携手合作。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他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说:"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四位药材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在药园的阳光下,四位药材和谐地生长着。他们不再争吵,而是互相扶持。人参的叶片更加翠绿,白术的根系更加发达,茯苓的菌丝更加茂密,甘草的花序更加繁盛。
他们知道,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这就是中医配伍的智慧,这就是四君子汤的奥秘。
————————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去芦
白术
茯苓去皮(各9g)
甘草炙(6g)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菱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
【证治机理】证乃脾胃气虚,运化不健所致。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菱白;脾为肺之母,脾气虚则肺气亦虚,故语声低微、气短;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失养,故乏力;脾胃气虚,胃纳不健,则纳差食少;脾运不健,湿浊内生,则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缓,均为脾胃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云:“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治当补气健脾。
【方解】人参甘温,能大补脾胃之气,故为君药。臣以白术健脾燥湿,与人参相须,益气补脾之力更强。脾喜燥恶湿,喜运恶滞,故又以茯苓健脾渗湿;合白术,互增健脾祛湿之力,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既可加强人参、白术益气补中之功,又能调和诸药,故为佐使。本方是治疗脾胃气虚证之常用方,亦为补气之基础方。
【配伍特点】药性甘温,益气健脾助运,适脾欲缓喜燥之性。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系统流小说【xitongliuxs.com】第一时间更新《方剂杂论》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