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幽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系统流小说xitongliu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今大宁形势严峻,北元残部虽已远遁,但仍不时侵扰边境,稍有懈怠,便可能生乱!”王府书房内,烛火摇曳,沈书瑶柳眉紧蹙,眼中却透着坚毅,声音低沉却有力,打破了室内凝重的气氛。
大宁地处燕山北麓,扼守辽西走廊,周边关隘林立,作为抵御北元的重要军事据点,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是拱卫北疆的关键防线,得失关乎边境安危。宁王萧烬羽搁下手中正在审阅的兵书,抬眸望向沈书瑶,目光交汇间,他微微点头,眼神里既有对局势的忧虑,又有对沈书瑶见解的认同,沉稳地说道:“我明白,大宁乃北疆要冲,关乎边境安危,不可不防。只是一应军事调度与资源调配,还需谨慎行事,不可逾越朝廷规制。”
说罢,他转头对身旁侍卫长周小叨吩咐:“传我命令,让赵伯和孙匠明日来王府议事,商讨城防机关改良之事。切记,不可张扬,一切低调进行。”
周小叨领命后快步离去,他身形矫健,多年的侍卫生涯让他行事利落,对萧烬羽的命令执行得一丝不苟。
萧烬羽身为皇帝的第十七子,自幼聪慧好学,饱读经史子集,对道学、戏曲、音乐等均有涉猎。就藩大宁后,他虽手握一定兵权,却时刻谨记藩王的身份限制,行事小心谨慎。在这雕梁画栋、满是皇家威严的王府书房里,四周摆满了各类古籍兵书,这些都是他平日钻研的宝贝。不仅如此,王府的偏厅中还摆放着他心爱的古琴,每当夜深人静,萧烬羽总会轻抚琴弦,奏出悠扬的曲调,在琴声中舒缓治理大宁的疲惫与压力
。而在王府的后院,设有一间静室,萧烬羽常在这里研习道学,参悟天地至理,他身着道袍,在袅袅香烟中闭目冥想,将道学中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理念融入到对大宁的治理和军事战略中
。此刻,他面前还堆放着来自朝廷的公文和边境传来的军事情报,他深知肩头责任重大,一种使命感与对未知挑战的隐忧在心底交织。
沈书瑶,出身京城顶级国公府,是国公府嫡女。自幼便在国公府接受了最顶尖的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礼仪规矩更是烂熟于心。国公府往来皆是达官显贵,沈书瑶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培养出了过人的社交手腕与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然而,她内心深处却向往着更广阔的天地,渴望凭借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做实事,而不是被困在深宅大院,做一个只懂琴瑟和鸣的闺阁女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随家族长辈来到大宁,被这里淳朴的民风和严峻的局势所触动,便决定留下来,为守护大宁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身旁的贴身丫鬟秋霜,机灵聪慧,虽无武功傍身,却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对沈书瑶忠心耿耿;而贴身暗卫灵鹫,自幼得名师教导,武艺高强,沉默寡言却时刻守护在沈书瑶身边,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回想起数月前,皇帝宣他入宫。金碧辉煌的宫殿内,皇帝高坐龙椅,神色威严。下方群臣林立,气氛庄重压抑。萧烬羽恭敬行礼后,皇帝开口:“大宁之地,关乎我朝北疆安稳,羽儿,你在大宁治理如何?”萧烬羽有条不紊地汇报着大宁的军政事务、民生状况,提及在文化建设上引入中原文化与当地融合的举措时,皇帝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吾儿有智,文化一事,根基所在,大宁能稳,文化交融不可少。只是切不可拥兵自重,凡事以朝廷大局为重。”那一刻,萧烬羽感受到皇帝对他治理能力的认可,同时也深知皇帝对藩王权力的警惕
。
待萧烬羽回到大宁,沈书瑶早早在王府等候,见他归来,快步迎上,眼中满是关切:“此番入宫,可还顺利?”萧烬羽轻轻握住她的手,嘴角上扬:“有你在,一切都顺遂。皇帝对大宁的治理颇为满意,只是再次强调了藩王的职责与权限。”两人相视而笑,那笑容里满是只有彼此能懂的甜蜜与默契。
第二日,赵伯和孙匠被引入王府。踏入王府,两人被眼前的气派震撼,小心翼翼地跟在周小叨身后。萧烬羽早已在厅中等候,他起身相迎,态度亲和:“二位不必拘谨,此次请你们来,是想一同探讨改良城防机关,以保大宁平安。但此事干系重大,需在朝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讨论中,赵伯提出本地材料虽耐用,但机关精巧不足,难以应对北元骑兵的突袭;孙匠则建议引入中原新型机关设计理念,可又担忧材料适配问题。萧烬羽沉思片刻,内心权衡着各种利弊,心想:精钢虽好,可朝廷对藩王军备管控甚严,申请调配怕是困难重重。但如今大宁的局势又容不得犹豫。最终,他说道:“我曾在京师时,听闻有精钢质地优良,韧性和硬度俱佳,或许能解决材料与设计的矛盾。我会修书给朝廷工部,如实说明大宁情况,恳请调配,但一切还需看朝廷的意思。”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条理清晰,让赵伯和孙匠频频点头。
会后,萧烬羽与沈书瑶漫步在王府花园,萧烬羽感慨道:“大宁的安稳,离不开众人的努力,也多亏有你在旁出谋划策。只是身为藩王,诸多事务受限,每一步都需谨慎。”沈书瑶脸颊微红,轻轻靠在他肩头:“你才是主心骨,我不过是略尽绵力。我们一起想办法,总会克服困难。”萧烬羽低头,在她额头上落下一吻:“有你相伴,再难的事,我也有信心面对。”
不久后,朝廷回复,同意调配精钢,但要求萧烬羽详细汇报机关改良计划及用途,确保不违背朝廷对藩王权力的管控。萧烬羽立刻组织属官,撰写详尽奏章,其中包括机关改良对大宁防御的重要性、具体设计方案、预期效果等,同时附上预算明细,呈递给朝廷。
等待批复期间,萧烬羽并未闲着。他召集王府中的谋士和将领,在王府的议事厅中商讨应对北元的长期战略。议事厅中气氛严肃,众人围坐,萧烬羽居中而坐,手中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扫视众人:“北元虽实力大损,但贼心不死,我们必须制定长远战略。不过,一切战略都要在不触朝廷忌讳的前提下进行,诸位有何高见?”
谋士李轩起身说道:“大人,依我之见,除了加强城防,还可分化北元内部势力。我们可暗中扶持亲明势力,从内部瓦解他们。但此事需极度隐秘,以免引起朝廷猜疑。”
将领王虎则认为:“应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士兵战斗力,同时扩充骑兵规模,以应对北元骑兵。但扩充骑兵需谨慎,马匹的购置与饲养都要报备朝廷。”此时,一位年轻的参军突然插话:“大人,我觉得扩充骑兵虽好,但大宁周边草场有限,马匹饲养恐成难题。”此言一出,众人纷纷议论起来,原本统一的军事策略探讨瞬间充满分歧,萧烬羽微微皱眉,内心焦急却又努力保持镇定,深知内部意见的统一对后续战略实施至关重要,他耐心倾听各方观点,试图从中找到平衡之法
。
会议结束后,萧烬羽回到房间,疲惫地揉着太阳穴。沈书瑶端着一盏热茶走进来,轻轻放在桌上,随后坐到他身边,为他轻轻按摩肩膀:“别太操劳,办法总会有的。”萧烬羽反手握住她的手,放在唇边轻吻:“有你这般贴心,再难的事,我也有信心解决。”
萧烬羽认真倾听,不时提问,最终综合众人建议,制定出一套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的全面战略。他将战略计划再次写成奏章,派人送往朝廷,同时附上请求朝廷在外交上配合的内容。他引经据典,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辩证看待军事行动中的进退,提出在分化北元势力时,不必过度强硬干涉,只需因势利导,待其内部矛盾激化,自然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众人听后皆赞叹不已。
与此同时,沈书瑶充分利用自己在国公府积累的人脉资源,找来城中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赵伯和年轻聪慧的孙匠,一同研究机关术。赵伯出身大宁工匠世家,对本地传统工艺了如指掌,经验十分丰富,但思想较为保守;孙匠则头脑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