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大亨》转载请注明来源:系统流小说xitongliuxs.com
996年之前了。
而且原本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与豫省大厦之间的朝阳妇幼保健院,现在还是矮矮的几层高的小楼,浑然没有以后那几座十好几层高的大厦。至于百环花园小区,更是连个影子也没有,那里全都是平房呢。
抬手看了看表,正好是凌晨三点十分。杨靖紧了紧双肩包,迈步向着北边走去。
刚刚过了朝阳妇幼保健院,前方就传来了一阵嘈杂的声音,声音不大,但很乱,似乎有很多人都在刻意压低声音在交谈。但因为人数太多,所以不管怎么压低声音,那些声音还是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挡都挡不住的嘈杂声浪。
这种声音杨靖其实也挺熟悉的。他小时候外公带他去逛天衢的鬼市时,听到的也是这种鬼鬼祟祟的声音,很熟悉,但也有点陌生。毕竟都过去将近二十年了。
向前又走了一小段距离,杨靖就看到了潘家园旧货市场。
不过这个时候,除了借助着有些昏暗的路灯能够大体的看清楚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围墙,其他的地方一概是看不到,倒是在远离路灯的位置,有不少的人都在那里,端的是人影憧憧,颇有一番阴森的气氛。
杨靖拉住了一个骑着三轮车的中年男子,从兜里掏出了一盒骆驼烟,抽出了一根递了过去,笑着问道:“这位大哥,我刚从外地来,请问今天是几号啊”
那位骑三轮的大哥三轮车上拉着不少东西,不过都用彩条布盖着,应该是一个摆摊的。
那伙计借助着三轮车前面的车灯,看到了杨靖拿出来的骆驼香烟,就笑着说道:“呦,还是外烟呢得嘞,抽一根。”
三轮车夫点燃了烟,深深地吸了一口这才说道:“小兄弟是外地人”
杨靖点了点头说道:“英籍华人,刚从西京坐火车来到燕京,这不听说潘家园挺有名气的,就过来逛逛。”
三轮车夫笑着说道:“今儿个是11月18日,周六,您算是来对了,再过一会儿市场就开门了,今儿个正好是开鬼市的日子,有的是好物件等着您呢。”
杨靖笑着说道:“那感情好,我最喜欢鬼市了。对了,大哥,今年是哪一年来着”
那三轮车夫一愣,随即笑道:“小兄弟您这是昨儿个喝酒还没醒过酒来吧怎么连哪一年都忘了今年可不就是1994年嘛。”
杨靖一听这个,心里就有数了。
潘家园的鬼市大约是在1985年才逐步开始恢复的,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燕京城中那些玩古玩的忽然来了一个“十字军东征”,城里的鬼市很快就从宣武公园、长椿街国华商场、鼓楼那边迅速的转移到了潘家园、沙板庄这一代。
到了1992年,潘家园这一块儿已经有了五百多个摊位了,而且意识到“堵不如疏”的管理者,也开始在这里兴建起大棚区,让这些在路边摆摊的“游击队”,尽量的迁移到市场内的大棚区,这就是最初的潘家园旧货市场。
不过那时候只有大约一百多户的棚户,其余的游击队虽然也搬到大棚区了,但依然还是以地摊为主。
现在是1994年,潘家园旧货市场虽然已经形成了,但还远没有以后的那种规模。不过每逢周末的这两天,还是会有大量的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因为这两天正是潘家园开鬼市的日子。
等到了四点半市场的大门一开,这些聚集在外面等待的人就会全都涌进市场。
不过此时也有不少的人已经开始交易了,毕竟这个时候潘家园虽然已经形成了市场,但同样也有不少的游击队存在的。
其实潘家园之所以这么迅速的发展起来,并成为燕京乃至全国最大的旧货市场,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时代,伴随着燕京的旧城改造,老燕京人纷纷离开了祖居,家里的旧货、旧家具、旧建筑部件大量流向潘家园,使得这里的古玩市场的味道越来越浓。
第二个原因就是潘家园离使馆区近。当潘家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之后,那些老外们突然发现,这里原来也能淘宝,先有秀水街,后有潘家园,朝阳这两块初期不起眼的野市儿,成了老外眼中最有燕京味道的所在。
当然,对于潘家园旧货市场的正式出现,一个外国人功不可没。那是在两年前的1992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夫人到潘家园来淘宝,据说到这里的淘宝经历还写进了这位前法国第一夫人的回忆录。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促进因素,所以才导致了九十年代潘家园市场的红红火火。现在虽然是1994年,可潘家园的红火在这个寒冷的凌晨已经初现端倪了。
杨靖看了看表,发现距离开大门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呢,于是他就准备现在外面逛逛。
这个时候,东西走向的潘家园路还没有扩建呢,还是一条很狭窄的小公路,在市场的这一段区域内,连个路灯都没有,还不如刚才走过来的华威路好呢。
可就是在这种黑的差点就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下,足有几百个游击队已经把摊子支起来了。
这帮子游击队支摊子也方便,塑料彩条布往地下一铺,弄上几块砖头一压,把东西往彩条布上一摆,这就是一个摊子。
此时潘家园路路北的华威北里社区还没有雏形呢,那里全都是平房,楼房一个见不到。
这些游击队就把摊子摆在公路的两侧,一个挨一个,除了自带的昏暗电池灯之外,就再也看不到什么发亮的东西了。
一些顾客正在这些影影绰绰的灯光下看着东西,时不时的与摊主低声交谈两句,有些讲究的,干脆连话都不说,手里比划几个手势就能谈妥一件物件的归属权。
凡是能够用手势就能谈妥一笔生意的,大都是买家中的“老鹰”,最不济也是一个“老狼”。
所谓的“老鹰”,就是俗话中的“高手”,这类人通常都是地摊摊主的噩梦。这些人大都是由文物专家、资深玩家、资深古玩店主组成。这些人也逛地摊,所有的物件在他们的眼睛里都是分毫毕现。
次一等级的叫做“老狼”,也就是所谓的“次高手”,这类人由有经验的眼力比较好的玩家、古玩店主组成。这些人也都非常的厉害,是古玩市场实际的高手。他们经验丰富,水平较高,购买能力强,心理素质好,一般不大会上当。通常这类人不会去关注那些摆满假货的摊位,能够很迅速的在混乱不堪的地摊货色中发现好东西。他们熟稔各类假货仿货的特点,能够自动过滤不需要的信息。一旦看准了东西就议价出手,没什么东西的时候不会在古玩市场里流连瞎逛
可不管是老鹰还是老狼,在鬼市开市的时候,他们都会出现在这里。你想要淘个大开门的好物件,概率最大的地点就在鬼市上。
即便是在杨靖传过来的原本时空,每到周末潘家园开鬼市的时候,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老鹰和老狼就都会钻出来,凑到鬼市上去淘宝。
虽然现在还没有开门,可此时市场外面的潘家园路上已经聚集起了最少上千人。杨靖把背包翻过来挂在胸前,跟着人流慢慢的从西向东走。
走了没多远,杨靖就被一个地摊给吸引住了。这个地摊是一个典型的游击队地摊,地摊老板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个头不高,他的摊是一个大约二乘二的塑料布,一盏电瓶灯摆在摊子跟前,一个从手电筒上拆下来的小灯泡散发着昏暗的光芒。
摊子虽然不大,但上面摆放的东西确实不少。摊子的一半摆放的是完整的瓷器,另外一半则是一些碎瓷片。
此时摊子跟前有三四个人正在驻足,其中一个身穿中山装的老年人手里正拿着一个盘子在那里仔细的观看,周围的几个人都不吱声,只是在看着那位老人看那个盘子。
吸引杨靖的,正是这位老人手里的盘子。
这里的灯光虽然昏暗,但在杨靖这个位置,那位老人手里的盘子却是能看的听清楚的。最吸引杨靖的不是这个盘子的大小和器型,而是这个盘子中那遍布的“裂纹”。
没错,这个盘子哪怕在昏暗的灯光下,依然能够隔着两三米就能看清楚上面遍布的“裂纹”。那些裂纹极为清晰,遍布整个盘子,乍一看,就好像一个盘子被摔得粉碎,然后又用胶水粘合起来一般。
杨靖当然知道这个盘子绝对不是用胶水粘合起来的,因为在华夏的历史中,有一种大名鼎鼎的瓷器就呈现出这种典型的特征,这种瓷器的名字就叫“哥窑瓷”。
在华夏的瓷器史中,宋代的瓷器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更是华夏瓷器史上最璀璨的五颗明珠。
宋五窑中的哥窑瓷,就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金丝铁线”,也就是瓷器的表面看起来就好像是破碎的一样。
事实上,哥窑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当时的制瓷师们故意而为之的。
南宋时,处州人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在浙省龙泉建窑制瓷,哥哥建造的窑为琉田窑,又名哥窑,弟弟建造的窑则为龙泉窑,又名弟窑。
哥哥在烧制瓷器的时候,因为瓷胚和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瓷器釉面上便会出现一种自然开裂的现象,其纹片如网交织、如冰破裂。然后再用墨汁、茶叶汁、没食子酸等有色液体为着色剂人工从裂纹中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很深,就形成了金丝铁线。
这种着色手法,大纹片由于粗而深,着色剂很容易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很深,十分醒目,小纹片由于细而浅,着色剂不容易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较浅。深色纹片与浅色纹片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络,装饰效果很强。
这就是哥窑瓷最著名的一个特点。
而现在,在那个老人手里拿着的,似乎就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哥窑盘子。
当然,杨靖也知道,那个老人手里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拿的是真正的哥窑盘子,而应该是一个“传世哥窑”盘子。
哥窑虽然名列宋五窑之一,但真正流传下来的哥窑瓷却是从来不曾出现过的,现在在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哥窑瓷,大都是从清宫中流传出来的。而且这些瓷器因为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就连清宫宫中都把这种哥窑瓷称为为“哥窑”的传世品,因此后世鉴赏家也称其为“传世哥窑”。
可即便不是真正的哥窑瓷,哪怕就是一个传世哥窑,其价值也是难以估量的。
杨靖也只是在图片上见过传世哥窑,真正的传世哥窑杨靖也是从来不曾见过。
结果哪儿想到穿越过来还没有一个小时呢,一个看起来就好像是大开门的传世哥窑盘子就这么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s:鞠躬感谢“冰镇八度”、“angzi”各自500的打赏
忽然之间就上架了,搞得老墨我有点不知所措,所以昨天晚上连夜坐飞机回来的。上架了,咱不求月票了,咱跪求首订
第一七八章南宋龙泉窑仿黑胎哥窑花口盘
杨靖凑了过去,在几个人的身边站定,借助着昏暗的灯光看着那个盘子。
他当然不会在这个时候说话了。
玩古董的,都知道一个最基本的规矩,那就是别人在看东西的时候,你可以在旁边看,但是未经摊主同意不要评论。别人看完的东西,你才能看。别人议价的时候,你可以听,但是不能参与。别人议价结束,未达成交易,你才可以和摊主议价。
这就是规矩。
现在那个老人正在看这个盘子,杨靖要是在这个时候冒然插嘴,这就是乱了规矩,不仅那位老人可以呵斥杨靖,就连摊主如果也是一个讲规矩的人,人家都有极大的可能不和你做买卖。哪怕你出的价格再高,人家也不会卖给你的。
坏了规矩的人,就是这么的不受待见。
华夏的古玩市场刚兴起的时候,不管是卖家还是买家,都非常讲规矩,不像二十多年之后的古玩市场,随便来个人就敢插个、乱说话,一张嘴就是不知道从哪儿学来的“行话”,牛比哄哄的好像自己多么牛比一样。实际上在行家眼里,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煞笔。
那老人戴着手套,看了一会之后,扭头低声对身边一个差不多打扮的老者说道:“老王,你怎么看这个盘子”
那个王姓老者微微点了点头,低声说道:“这应该是一个传世哥窑瓷,从器型和冰裂纹上来看,很符合那些从清宫中流传出来的传世哥窑瓷的特征。”
顿了顿,这位老者苦笑着继续说道:“老赵,真正的哥窑瓷现在可是根本就看不见的啊不过这个盘子只要价格合适,我觉得你拿下来还是挺合适的。”
第一个老者微微的点了点头,这才开口问那位摊主:“老板,这个盘子两千块卖不卖”
从这位老者的问话上,杨靖就知道这位老者绝对是一个“老鹰”。
古玩行中,老鹰和熊瞎子菜鸟的区分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从很多细微的地方就能看得出来。比如说这询价的技巧,要是菜鸟,通常都会问:“老板,这个盘子多少钱”
菜鸟这么问,卖家就会顺着杆子往上爬,原本一个价值二百的盘子,他就敢给你开两万甚至是二十万谁让你是菜鸟呢,不坑你坑谁
可老鸟就绝对不会这么问,他们通常都会以这种主动开价的形式来询价。就好像这个赵姓老者直接问老板“这个盘子两千卖不卖。”
言外之意就是
赫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系统流小说xitongliu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