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系统流小说】地址:xitongliuxs.com
就卧病在床,却怕儿子分心,不准告知。一念之间,阴阳永隔每想到此处,朕就寝食难安朕命张英、高士奇去陈廷敬家里,代为慰问”
皇上说罢,举殿大惊。张英忙谢恩领旨,高士奇却道:“启奏皇上,皇差吊唁大臣父母,没有先例呀况且陈廷敬还是罪臣”
皇上瞟了眼高士奇,说:“没有先例,那就从陈廷敬开始,永为定例吧”
下了朝,张英同高士奇商量着往陈家祭母。高士奇说:“张大人,士奇真是弄糊涂了。您同陈廷敬私交甚笃,却上折子参了他;您既然参了他,过后干吗又要保他皇上说要严办陈廷敬,却终究舍不得把他贬到奉天去,只让他回家享清福。如今他老母死了,皇上却开了先例派大臣去祭祀”
张英道:“感谢皇上恩典吧。正因没有先例,我俩就得好好商量着办。”
见张英这般口气,高士奇自觉没趣,不再多嘴。
三十九
陈廷统领着妻小赶到哥哥家,一家人好结伴上路。张汧专门过来送行,道:“亲家,我动不了身,已修书回去,让犬子祖彦同家瑶代我在老夫人灵前烧炷香吧”
陈廷敬满脸戚容,拱手谢了。张汧又说:“您的委屈,我们都知道。过些日子,自会云开雾散的。”
陈廷敬只是摇头。一家人才要出门,大顺说外头来了两顶官轿,后头还随着三辆马车。陈廷敬走出耳门打望,轿子已渐渐近了,只见张英撩起轿帘,神情肃穆。陈廷敬忙低头恭迎,又吩咐大顺打开大门。张英同高士奇在门前下轿,朝陈廷敬无语拱手。
进了门,张英道:“陈廷敬听旨”
陈廷敬唬了一跳,连忙跪下。举家老小也都跪下了。
张英道:“皇上口谕,陈廷敬母李氏,温肃端仁,恺恻慈祥,鞠育众子,备极恩勤。今忽尔仙逝,朕甚为轸惜。赐茶二十盒、酒五十坛,以示慰问。钦此”
陈廷敬叩首道:“皇上为不孝罪臣开万古先例,臣惶恐至极”
礼毕,陈廷敬送别张英、高士奇,举家上路。陈廷敬、月媛同车,珍儿、翠屏同车,豫朋、壮履兄弟同车,廷统一家乘坐两辆马车。刘景、马明、大顺同几个家丁骑马护卫。路上走了月余,方才望见家山。到了中道庄外,所有人都下车落马。家中早是灵幡猎猎,法乐声声。进了院门,家人忙递过孝服换上。却见夫人淑贤同儿子谦吉搀着老太爷出来了,廷敬、廷统慌忙跑过去,跪了下来。老太爷拄着拐杖,颤巍巍的,哑着嗓门说:“快去看看你们的娘吧。”
守灵七日,陈老太太出殡,安葬在村北静坪山之紫云阡。早已赶修了墓庐,陈廷敬在此住下就是三年,终日读书抄经,仿佛把世事忘了个干净。
一日,家瑶同女婿祖彦到来墓庐,家瑶说:“奶奶病的时候,我同祖彦回来过好几次。每次我们都说写信让您回来,奶奶总是不让。奶奶说,你爹是朝廷栋梁,他是皇上的人,是百姓的人,不能让他为了我这把老骨头,耽误了差事”
听了这话,陈廷敬想到自己的境遇,不觉悲从中来,泪下如雨。
祖彦说:“奶奶指望孩儿有个功名,可是孩儿不肖,屡次落榜孩儿愧对奶奶教诲呀”
陈廷敬道:“祖彦,官不做也罢,你同家瑶好好持家课子,从容度日吧。”
陈廷统也住在墓庐,他没事就找哥哥闲聊,却总说些不投机的话:“我知道您心里事儿多。朝廷由明珠、高士奇这些人把持着,您是没有办法的。”
陈廷敬说:“廷统,我现在不关心朝廷里的事情,只想守着娘。”
陈廷统说:“您不想说这些事,可它偏让您心灰意冷。您其实成日都为这些事苦恼着。明珠他们还干过很多事您都不知道,记得那位京城半仙祖泽深吗他被弄到无锡做知县去了。”
陈廷敬甚是奇怪,道:“祖泽深凭什么做知县他没有功名”
陈廷统说:“祖泽深原本没有兴趣做官,去年他家一场大火烧了,只好另寻活路。”
陈廷敬苦笑道:“祖泽深不是神机妙算吗怎么就没有算准自家起大火呢我就不相信他那些鬼把戏”
陈廷统说:“反正朝廷内外,做官的都围着明珠、高士奇这些人转。只说那高士奇,常年有人往家里送银子,有事相求要送,没事相求也得送,那叫平安钱。”
陈廷敬摇头不语,他太知道高士奇这个人了,却又怎能奈他何人家宅子门首的“平安”二字可是皇上赐的
陈廷统又道:“张汧原来都在您后头的,这回他去湖南任布政使去了,走到您前头了。”
陈廷敬怪弟弟说得不是,道:“张汧是自己亲戚,我们应当为他高兴才是。你这话要是祖彦听了,人家怎么看你”
眼看着三年丧期到限,陈廷敬便下山陪伴父亲。正是春日,陈廷敬同廷统陪着父亲,坐在花园的石榴树下闲聊。陈廷敬问起家里的生意,陈老太爷说:“生意现在都是三金在打理,我不怎么管了。生意还过得去。”
陈三金正好在旁边,便道:“老太爷,太原那边来信,这回我们卖给他们的犁铧、铁锅,又没有现钱付。他们想用米、麦子抵铜钱,问我们答不答应。”
陈老太爷问:“怎么老没有钱付呢仓库里的粮食都装满了。”
陈廷统不明其中道理,说:“粮食还怕多”
陈老太爷摇头道:“虽说粮多不愁,可我们家存太多的粮食,也不是个事儿呀”
陈廷敬听着蹊跷,问:“三金,怎么都付不出钱呢”
陈三金说:“时下铜价贵,钱价不敌铜价,生意人就把制钱都收了去,熔成铜,又卖给宝泉局,从中赚差价这样一来,市面上的铜钱就越来越少了”
陈廷敬道:“竟有这种事毁钱鬻铜,这可是大罪呀”
陈三金说:“有利可图,那些奸商就不顾那么多了朝廷再不管,百姓就没钱花了,都得以货易货了”
花园的凉亭下,谦吉看着弟弟豫朋、壮履下棋,淑贤同月媛、珍儿坐在旁边闲话。陈廷敬陪着父亲,却不时往凉亭这边打望。想着淑贤母子,他心里颇感歉疚。他去京城二十多年,淑贤在家敬奉公婆、持家教子,吃过不少苦。谦吉的学业也耽搁了,至今没有功名。他想在家还有些日子,要同淑贤母子好好团聚。
明珠快步进入乾清门,侍卫见了,忙拱手道安。明珠顾不得答理,匆匆进门。进了乾清宫,明珠直奔西暖阁,高声喊道:“皇上大喜”
皇上正在看书,见明珠如此鲁莽,微微皱起了眉头。明珠忙跪下奏道:“请皇上恕罪明珠太高兴了,忘了大臣之体”
皇上忙放下书卷,道:“快说,什么喜事”
明珠递上云南五百里加急,道:“恭喜皇上,云南收复了”
皇上从炕上一腾而起,双手接过云南五百里加急,哈哈大笑,道:“快把南书房的人都叫来”
张善德马上吩咐下面公公去南书房传旨。
没多时,张英、高士奇,还有新入南书房的徐乾学等都到了。皇上笑容满面,道:“国朝开国六十七年,鼎定天下已三十八年。而今收复云南,从此金瓯永固如今只剩台湾孤悬海外,朕决意蓄势克复这些日子真是好事连连哪。近日召试翰林院、詹事府诸臣,朕非常满意。往日多次召试,都是陈廷敬第一。此次召试,徐乾学第一。”
徐乾学忙拱手谢恩:“臣感谢皇上擢拔之恩”
张英见皇上说到了陈廷敬,赶紧奏道:“启奏皇上,陈廷敬守制三年已满,臣奏请皇上召陈廷敬回京”
皇上尚未开言,高士奇道:“皇上曾有谕示,陈廷敬永不叙用”
皇上仍是微笑着,却不说话。
张英道:“启奏皇上,陈廷敬虽曾有罪,但时过境迁,应予宽贷。皇上多次教谕臣等,用人宜宽,宽则得众”
明珠暗忖皇上心思,似有召回陈廷敬之意,便顺水推舟:“启奏皇上,臣以为应该召回陈廷敬”
皇上点头道:“朕依明珠、张英所奏,召回陈廷敬”张英赶紧替陈廷敬谢了恩。
皇上道:“收复云南,应当普天同庆你们好好议议,朕要在奉先殿、太庙、盛京祭祖告天,礼仪如何,行期如何,务必细细议定”
明珠等领旨,出了乾清宫。高士奇瞅着空儿问明珠:“明相国,您怎么替陈廷敬说话他可是罪臣啊”
明珠望望高士奇,轻声笑道:“您在宫里白混这么多年,您真以为陈廷敬有罪他根本就没罪”明珠说罢,径自走开了。
四十
陈廷敬兄弟奉旨回京,轻车上路。一日赶到太原,已是黄昏时分。不愿惊动督抚等地方官员,顺路找了家客栈住下。翌日早起,匆匆吃过些东西就要启程,不想大顺为着结账同店家吵了起来。原来路上用光了铜钱,只剩银子了。店家找不开,道:“客官,您这银元宝十二两,抵得小店整个家当了,我哪里找得开”
大顺一脸和气,说:“店家,我们铜钱用完了,您给想想办法找开。”
店家却横了脸,道:“我没办法想,反正你得付账,不然就不得走人。”
大顺听了很生气,道:“你这人怎么不讲理”
店家却说:“我怎么不讲理住店付钱,天经地义”
大顺也来火了,说:“不是我不付,是你找不开”
店家越发刁泼,说:“别寒碜我了,小店虽说本小利薄,银子还是见过的”
陈廷敬听得外头吵闹,出来看看。那店家脾气不好,越是好言相劝,他调门儿越高。这时,进来个穿官服的人,后头还跟着几个衙役。那人见了陈廷敬就拱手而拜:“太原知府杨先之见过陈大人”
陈廷敬忙还礼道:“不想惊动杨大人了”
杨先之说:“卑府昨日夜里才听说陈大人路过敝地,却不敢深夜打扰”店家见这等场面,早缩着脖子站到旁边去了。
杨先之回头骂道:“这是京城的陈大人,你怎么不长眼”
店家忙跪了下来,叩头道:“请大人恕小的不知之罪。”
陈廷敬忙叫大顺扶店家起来,说:“不妨不妨,你并没有错。”
店家从地上爬起来,慌忙招呼伙计看座上茶。陈廷敬同杨先之礼让着,就在客栈堂内坐下喝茶聊天。陈廷敬又叫来陈廷统同杨先之见过。杨先之恳请陈廷敬再留一日,好尽尽地主之谊,还得报与总督大人跟抚台大人知道。陈廷敬只道奉旨还京,不敢耽搁,请杨先之代向总督大人跟抚台大人请安。
大顺在旁插话:“杨大人,店家找不开银子,我们身边又没有铜钱了,请杨大人帮忙想想办法。”
杨先之说:“这个好办,你们只管上路就是了。”
陈廷敬忙摇手道:“那可不行”
杨先之笑道:“陈大人两袖清风,卑府向来敬仰。您不妨先上路,这客栈的花销卑府代为垫付,陈大人日后还我就是了。”
陈廷敬便要先放些银子,杨先之硬是不肯接,只道日后算账就是了。陈廷敬想想也只好如此,就谢过了杨先之。难免说起铜钱短缺的事,店家便倒了满肚子苦水,只道再这般下去,小店生意没法做了。杨先之说他也觉得奇怪,怎么会见不到铜钱,朝廷得早日想想办法。陈廷敬便问太原这边可有奸商毁钱鬻铜之事,杨先之只道暂时尚未闻晓。
陈廷敬日夜兼程回到京城,才知道皇上上盛京祭祖去了,尚有二十几日方能回銮。不用即刻面圣,陈廷敬专心在家写了份贺云南荡平表,每日便读书课子,或同岳父诗酒唱和,日子很是消闲。
皇上还宫途中,有臣工奏闻民间制钱短缺,多有不便。皇上便召诸臣询问:“去年朝廷铸钱多少”
萨穆哈奏道:“回皇上,去年铸钱两亿八千九百一十二万一千零五十文,同上年持平”
皇上又问:“朝廷铸钱并没有减少,如何市面上就缺少铜钱呢”
明珠道:“启奏皇上,臣已着人查访,发现症结在于钱价太贵。朝廷定制,一两银子值铜钱千文,而市面上一两银子只能兑换铜钱八九百文。钱价贵了,百姓不认,制钱就死了,走不动,市面上就见不到了。”
皇上刨根究底:“什么原因让钱价贵了”
明珠又说:“旧钱、新钱并行,自古各朝都是如此。但因百姓不喜欢用顺治旧钱,尤其是顺治十年所铸旧钱太轻,百姓不认。旧钱壅滞,新钱太少,市面上铜钱流通就不方便了。铜钱少了,钱价就贵了。”
皇上道:“铜钱少了,难免私铸,最终将祸害朝廷跟百姓。你们有什么好法子”
明珠奏道:“臣以为应改铸新钱,更改一文重一钱的定制,加重铜钱的重量。”
皇上略加思忖,道:“自古铸钱时轻时重,都视情势而定。朝廷正备战台湾,理顺钱法至为重要。制钱壅塞,则民生不便,天下财货无所出也,最终将危及库银跟军饷”
明珠道:“臣等已经商议,新铸钱币以一文重一钱二分五厘为宜。”
皇上道:“好吧,你们既然已经细议,朕准奏。萨穆哈,着你户部火速敦促宝泉局加紧鼓铸,发往民间”
不几日,萨穆哈便将新母钱进呈御览,皇上细细看过,准了。飞马传旨宝泉局,新铸铜钱很快上市了。但新钱才在市面上现身,旋即不见了踪影
《大清相国》转载请注明来源:系统流小说xitongliuxs.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